第173节
理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3节,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理振,浪浪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见的是,朝中的亲清派恐怕要迎来一次大清洗,李淏早就忍他们很久了。
郑成功倒是没有将军队进驻朝鲜内陆,毕竟他带来的都是海军,之后还要去辽东。
军中唯一的专业陆战力量,就是陈举和刘国轩所领的步军,当然,此时已经叫“铁人师”了。
之所以先来朝鲜,主要还是为了获取补给,毕竟如果从东南沿海运来,少说也得一两个月,风大浪急,太过麻烦。
李淏也十分爽快,反正给满清也是给,还不如给明军呢。
朝鲜虽然是个小国,两三万人还是养得起的。
何况明廷也不是完全白嫖,随军而来的,还有一批光烈朝廷给予朝鲜国王的赠礼,算是沟通两国关系了。
郑成功大军的到来,对于朝鲜而言,这简直是时来运转,但对于清廷而言,就是晴天霹雳了……
辽东(上)
这次理藩院派陈贞慧做使者可谓相当合适了,两百多年以来,朝鲜受大明文化影响极深,尤其是宋明理学,同样是朝鲜士人的主要意识形态。
换句话说,此时朝鲜的社会风气,和万历年间的大明差不多。
所以陈贞慧这个当年“复社四公子”的到来,颇受朝鲜士人的欢迎,很快和朝中官员打成一片。
当然,陈贞慧的主要任务,还是沟通朝鲜和内地联系,同时注意监控朝鲜国内情况。
在可见的未来,由于辽东距离江南实在太远,海运补给效率太慢,朝鲜将作为明军的后方基地存在,提供支持。
郑成功所部在朝鲜休整了十日,李淏正式颁布诏书,谓曰“北伐诏”,好在之前,李淏就做过了很多与清廷疏远关系的准备,再加上经过两次战争之后,朝鲜本土的抗清情绪同样高涨。
所以,当北伐诏书和明军北上的消息同时传开,汉城、开城两京士绅无不欢欣鼓舞。
此时的朝鲜半岛,经过从汉代以来的上千年开发,户口数量已经不输于大明内地的主要省份了。
一百多年前的人口统计时,人口就已经超过四百万(不含奴隶,朝鲜的奴隶、隐户很多,占人口近半),经过上百年承平发展,其间最大的战争也就是壬辰倭乱,后金虽然两次攻伐朝鲜,但都是速战速决,并未破坏朝鲜的经济结构。
所以此时的李氏朝鲜,人口大概和大明的广东、福建、江西之类的中位省份相当。
人口大概在八百万以上。
供给五万左右的军队还是可以的。
但朝鲜的问题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
早在壬辰倭乱以前,也许是继承了大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内部的党争就非常严重了。
国内官绅分裂为被“西人党”、“东人党”,后来还有南人党、北人党,相互撕咬攀诬不断,都快打出狗脑子了。
而且相较于明朝的党争,朝鲜不仅仅是“文斗”,还有“武斗”。
壬辰倭乱,几乎席卷了朝鲜半岛全境,全国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组织都被打乱,为了抵抗外敌,各地就形成了类似于当年东汉末,应对黄巾起义,导致的士族武装割据。
直到朝鲜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光海君李珲执政后,才算将朝局稳定下来。
但很快,李珲又被宫廷政变推翻,宫廷斗争、储君之争、党人之争,多年来积蓄的各种国内矛盾,也是朝鲜无法在满清面前抵抗的重要原因。
故而陈贞慧在和朝中许多官员交流之后,心里只有无奈。
从潜力来说,此时的朝鲜,如果能上下一心,凭借近千万级别的人口,光海君改革后,从日本引进的“火器都监”的军械制造产业,再加上朝鲜相较于其他大明周边的藩属国,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技术上都最为接近,跟满清五五开完全绰绰有余。
想到这里,陈贞慧也不得不感慨,之前黄宗羲和陈贞慧就讨论过,就评价说,当朝天子有尧舜之姿,不让太祖、成祖,这并非是因为其人有多大文治武功的本事,而是有自古天子的身上,最为重要的东西——公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总是自私的,君王本是世界上最自私的物种,但在历史长河之中,只有那些超越了一家一姓的伟业,将天下和民族的兴衰,和自己的个人追求绑定在一起的人,才会成为世代敬仰的标杆。
-------------------------------------
朝鲜施行文人治军的政策,最早也和明廷一样,以卫所制为主,但后来面临了和大明一样的问题,卫所解体,尤其壬辰倭乱以后,开始效仿建立募军,称为都监军。
于是,此时的朝鲜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三股,分别是御营厅、都监军和水军。
御营厅负责汉城皇宫安全,人数最少,只有千人上下,水军则是当初壬辰倭乱的遗产,算是当初面对倭寇时,朝鲜为数不多还能打的部队,如今经历了两次战争后,也只剩下五千人马,几十艘船。
都监军是朝鲜军队主力,按照编制,理应有两万人以上,但事实上,尽管李淏上位后新增不少,但也只有万人左右。
而且这些剩下的军队,大多也是当初被满清打得落花流水的残兵败将,无论是士气还是训练,都实在糟糕,恐怕两三千八旗精锐就能击溃。
所以朝鲜军队在此次辽东攻略里,主要承担策应配合的任务,主力还得看海军,尤其是陈举、刘国轩的步军。
设立在仁川港外的明军临时驻地里,郑成功和一众将领正于大帐之中。
大帐中间地面上,是一幅展开的简易辽东及朝鲜沿海地图。
为了搞出这份地图,枢密院的战史司花了不少力气,毕竟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明廷对于辽东地区的情报和了解日益减少。
大部分积攒的地理信息和资料,大多也在北京的兵部衙门里呢。
而此时大明军中的将领,虽然也都和清军打过不少交道了,但大多数还是在清军入关以后的事情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参与过当年辽东和满清对峙,对辽东情况比较了解的,还真没几个。
好在,明军刚刚有了群来自辽东的本土将领加入,就是之前投降的吴军残部,但眼下明军还无法完全信任对方,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来审核。
最后还好兵学苑的祭酒李明忠当年也是袁崇焕手下,在辽东干了好几年,对于那边地理形势比较了解,领头综合了军中辽东出身将领尚还记得的信息,标注地图。
但即便如此,最后拿出来的地图还是比较粗糙,而且由于清廷入关后,就严令汉人不得进入山海关以东,关内外的交通断绝,锦衣卫的探马司也很难混进去,所以根本没有情报可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