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雇佣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2节,大明嫡长子,皇家雇佣猫,浪浪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事情,倒也不会那么简单。”王炳说,“此物名为红薯,是海外之物,是否适合我大明百姓食用还是两说。臣以为,可试行之。”
王炳虽然不是那么讨喜,但说话却往往言中关键。
“朕,今日宣召诸位进宫,就是为了试行之。红薯的产量高是其一个优点,另外还有一个便是土壤肥力不那么强的土地也可种植,所需的水也远远少于水稻。这是可以给大明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作物。此事关系重大,需内阁、各部协力推进。”
“老臣,愿领此重任,为陛下分忧解难。”韩文是户部尚书,这种事请他当仁不让。
“户部是要的。”
内阁三人听了这话也明白了,除了户部,还要内阁。
不过他们刚要说什么,朱厚照已经先开口,“此事,朕意委任一人专门负责,不仅仅是协调、负责,更要深入其中,正如王阁老所说,此物是个新鲜玩意儿,怎么吃还不知道。怎么种就更是学问巨大。”
所以这样一来就不适合内阁的阁老了,毕竟他们每个人都身兼数个重任。
实际上朱厚照想到一个人,便是杨廷和。
杨廷和原先在军机处任职,后来西北的战事结束以后,作为皇帝心腹的他,调任詹事府詹事。但现在哪里没有太子,所以他是哪里需要往哪儿去,经常性的还会代表皇帝出差,离京处理专门事项。
杨廷和有一个优点,就是脑子非常清醒,条理、逻辑从来不乱。
而且这些年他各类官都当过,乱七八糟的事处理了不少。
所以实际上朱厚照还有另外一重打算,就是调其入阁。他现在一身的奇怪经验,除了当阁老,其他的各个衙门都不太适合。
殿里的人都在等着皇帝宣布,朱厚照也就不卖关子,“红薯培育和推广之事关系重大,是朝廷最为重要的政务之一,朕以为詹事府詹事杨廷和可堪一用,并增补其入阁,专办此事。”
这么说来,是因事入阁,这也是头一回了。
大臣们再细细看了眼那东西,陛下这是通过‘因事入阁’来体现对新作物的重视了,妙。
杨廷和今日也在,他这个阁入得很是意外,主要朝中还有韩文这样的老前辈呢。
“微臣,谨遵陛下圣意!”
朱厚照说道:“寻一处合适的田地,种植生叶以后,递个折子上来,朕要去看。”
这话讲得还是延续一贯的风格。
“诸位爱卿,且与朕都保持一点耐心,几年以后我们君臣再瞧,大明必会因此而有天下更新之象。”
粮食、人口、战马、火器……这都得有,他这个正德皇帝可不是打败了鞑靼就了此一生的人。
阁老
内阁值房在紫禁城的东部,从永乐到正德,内阁的地位处在稳步的上升之中,真实的历史中,到明世宗,也就是嘉靖年间,因为夏言、严嵩连续执掌内阁,其地位开始与过去的丞相媲美,权力亦能稳固压制六部。
好在,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现独相的情况,内阁的人数也一直维持在三人左右。其实永乐皇帝最初设立内阁,其人数是在三到七人不等。因而皇帝把杨廷和塞进来,倒也不能说在礼制上有什么问题。
他带着推广红薯的圣命入到阁中,便是王炳一向自视甚高,也不敢怠慢太甚。
杨一清倒没什么表示,见到杨廷和向他见礼,他便平和的说:“内阁这地方不大,介夫选个地方坐下就好。为陛下办事,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这些都在心中,不必老夫嘴上再说。以后便是同处内阁,红薯一物陛下也分外重视,若有需要之处,我们三人都可为助力。”
“多谢阁老关照。”
以往内阁最重要的事务是票拟,就是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奏疏上。之后由司礼监转呈皇帝。
就是中间过了这一手,就把司礼监的地位给凸显出来了。
权力的大小,有的时候就看你与皇帝的距离。
朱厚照知道这样的隐患,就是后世之君一旦偷懒,就会交给太监去批红。
但目前为止,他还是保留了司礼监的地位。
内官与外庭的平衡,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司礼监如果被极力打压,有一天文臣爬到头上拉屎拉尿,皇帝叫天天不应的时候是要哭的。
而从去年开始,因为所谓‘重大事务’需要内阁阁老牵头处理,因而在票拟之外,内阁又多出一项工作。
就是要对重大事务进行布置,如果遇到问题,下面反应上来,他们还要一同研究解决。
开会虽然是个很烦人的事情,但一个事情涉及部门多的时候,开会确实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大家一起坐下来,把事情的原委、可行的办法都说清楚。
只有时时的组织一下这种研究讨论会议,内阁的阁员在朱厚照问起来的时候才能对事情的进展以及目前的问题了如指掌。
“陛下对于‘暂不知晓’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可以接受的,是连问谁都不知道……这些,介夫以往应也听说过,自然不成问题。然后除了陛下那边,还有……”
这是王鏊在提点他,并用眼神示意了下杨一清的位置。
王鏊在这里算年纪大的,他今年58岁,比杨一清还大四岁,比杨廷和更是大了九岁。但谁让杨一清是他们四个当中最早入阁的呢。
杨一清当初在陕西治理马政的时候,手段是比较激烈的,譬如走私,他是抓到一个处置一个,这里的处置基本上要么抄家,要么砍头,否则怎么镇得住那种乱糟糟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来说,杨一清比皇帝还要严格而不讲情面。
和当初李东阳、谢迁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现在内阁首揆是他,按照规矩,剩余的三人都应归属他管理。也就是说,如果做得让杨阁老不满意,这也是不行的。
杨一清顺着王鏊指的方向,看了看伏案批注的杨阁老,心里头也明白的。他在朝中,哪里能一点传闻都不听说。
“多谢济之公提点。”
这个过程中,王炳没有说话,只是与他相互见了见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